解决方案

消防应急行业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浏览数:306

一、水域搜救的现状与难点

1、水域搜救工作的现状

我国水资源丰富,江海湖泊众多,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现代水域警情逐年增多,出动警力逐年上升,事故类型也逐步复杂化。无论是营救溺水人员,打捞落水的车辆、遇难者,甚至是处置船舶事故,民众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应急消防部门,这也就意味着消防应急单位对特殊事故处理的能力需要越来越高。

2023年6月8日王部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讲话内容

2023年6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介绍到:我国已经建成水域、山岳、地震专业救援力量5000多支,救援能力大大提升。水资源丰富地区消防应急部门组建了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但主要任务还是集中在水面救援,针对潜水搜救打捞等复杂特殊的场景,大部分地区还是依靠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公益救援组织,且以人工救援为主,这就意味着对相关无人化装备的需求刻不容缓。

水域救援演习现场

2、水域搜救工作的难点

人工潜水救援存对潜水员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保证潜水救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要义。水域不同于地面,受能见度、水温、水深等因素叠加影响,在救援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进而也导致人工潜水救援在效率和安全性上都存在诸多风险点。人工潜水救援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下:

(1) 水下环境未知存在风险:陌生水域地理信息存在不完善,并可能伴有暗流、漩涡、水草、渔网等,潜水员下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2)作业时间受限:专业潜水员一般作业45min进行一次轮换,使用压缩空气的潜水员在10米内进行作业最长不超过90min,对执行搜索救援任务来说单次作业时间远远不够,需要多名潜水员多次下水作业。

(3)作业范围受限受制于呼吸气瓶和作业时间限制,潜水员大面积作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使是使用呼吸管的深潜人员,受制于管路长度,也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搜索作业。

即将下水作业的潜水员和他的装备

(4) 下潜深度受限:潜水员通常作业深度在30米内,超过30米随着深度增加可能会面临氮醉、氧中毒以及减压等问题,需要专业的深潜人员来完成。

(5) 环境因素影响作业:冬季水下温度较低,更容易造成潜水低温症,潜水员需要穿着较厚的保暖衣物和干式潜水衣,作业灵活性降低。

(6) 人为因素影响作业:潜水员的身体、生理、心理等均存在不可控性,紧张、恐惧等因素会影响潜水员的判断能力和作业能力,现有潜水事故的数据统计中,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事故占绝大部分。

(7)单次可携带操作的设备有限:潜水员水下作业时通常只操作一台设备,如需多台设备协同作业只能增加潜水员人数。

二、水域搜救解决方案

消防行业系统化解决方案示意图

三、无人化水域搜救方案优势

1、先于潜水员入水,进行地理环境勘察和数据搜集任务,有效标注水下沙坝、礁石、洞穴、渔网等风险区域位置,方便指挥员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为后续潜水员下水救援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


水下机器人携带声纳入水作业

2、 执行前期搜索任务,携带成像声纳、侧扫声纳等水下探测搜索设备,可以在浑浊水域清晰搜索目标物体,大幅度降低水体浑浊给搜救行动带来的难度。

3、代替潜水员执行部分作业任务,如剪切、抓取、打捞、标记、安装等工作,减少潜水员入水次数,最大程度上保障人员安全。

演习模拟水下打捞人员作业

4、 能够适应深度350米内,温度-10℃~60℃内的水域作业,为无法满足人工潜水救援的环境场景形成有效的补充手段。

5、 搭配岸上供电系统可实现不间断水下作业,改善因人工潜水救援时间限制导致的作业不连续。

6、无人船弥补了人工潜水搜救无法大面积作业的限制,且能够航线规划自动作业,单次作业搜索效率相较于人工实现了质的飞跃。

7、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均可携带多种测探仪器下水作业,一次入水可完成多种作业任务,无需频繁更换负载,保障作业效率。

获取相关行业详细资料欢迎联系我司解决方案工程师!


留言咨询

提交

信息提交后,将有专人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