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桥梁检测行业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浏览数:328

一、我国桥梁的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之下,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飞快的提高,交通建设规模和交通建设速度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桥梁建设施工工程成为交通运输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公路桥和铁路桥总量超过100万座,是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然而桥梁在长期使用的过程当中,会发生各种结构性的损伤,为桥梁通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通常桥梁在建成20至30年后,将进入病害多发期,据资料显示,我国当前桥梁平均桥龄已达18.2年。根据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标准》要求必须对桥梁进行定期的检测与鉴定。

横跨黄河的铁路桥

二、桥梁检测的必要性

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收集了国内447座桥梁垮塌的案例,从其中184座公开资料表明事故成因的案例来看,49%是由于运营期人为因素和管养不足所造成的。

桥梁表面结构检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但涉水桥梁的水下结构部分仍是难点。桥梁水下部分的基础结构不仅承受着桥梁的恒载与活载,还将它们传送给地基。因此作为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桥梁带来重大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桥梁的承载能力或导致桥梁坍塌,所以水下结构件的检测必不可少,且不可忽视

三、桥梁检测的项目与内容

桥梁非涉水部分检测通常包含:常规与结构检查(含表观缺陷与结构缺陷)、桥面系统检测、承载力评估等;

桥梁涉水部分检测通常包含:表观缺陷检测、桩基础的冲刷与掏空、河床断面测量。


四、行业痛点

1、非涉水部分

对桥梁上部结构和桥面检查通常依靠人工肉眼观察或手持仪器进行检查,外立面和高空结构作业通常会配合举升平台或桥检车使用,安全风险较大;同时人工检查效率较低,针对特殊结构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等)常规检查方式操作难度极大且存在盲区,无法直接进行人工作业,危险系数也成倍增加。

2、涉水部分

传统的涉水桥梁检测都是派遣潜水员下水作业,尤其是表观缺陷检测,只能由潜水员对损伤部位进行勘察与拍照,虽然能够完成作业任务,但存在着诸多隐患:

(1) 水下环境存在安全风险:桥梁水下部分桩基、承台周围水流速度较快,形成的暗流、漩涡极易威胁水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水下可能存在渔网、 水草、礁石等危险因素,均影响着水下作业的安全性。

(2)人工作业的效率和成果不易评估:人工水下作业十分依赖潜水员个人能力,可能存在主观判断或者遗漏情况,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对人工作业的结果和效率不易进行量化评估与复核。

(3)作业时间受限:专业潜水员通常作业45min进行一次轮换,使用压缩空气的潜水员在10m以内的水域最长作业时间不超过90min,单桩检测时间大约在45min 左右,需要频繁更换人员下水执行作业任务。

(4)资质限制,人工成本高:同时具备潜水资质和检测资质的人员非常少,进而导致人工成本较高;部分作业采用潜水员携带实时监控录像设备入水,由地面具备检查资质的人员进行视频检测,增加了人员成本。

(5) 人员影响水下环境:潜水员下水会搅动泥沙,增加水体浊度,影响作业拍摄时的效果。

(6)环境条件影响作业:汛期水流速度加快,卷带更多的泥沙进入水中,导致水体浊度增加,不但影响作业效果,对人员安全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桥梁检测通常会避开汛期。旱期的水流相对平缓,浊度降低,更利于作业,但国内河流的旱期通常在12月至次年3月,处于冬季温度较低,北方河流结冰无法作业。

(7) 执行任务单一:基础冲刷和掏空、河床断面可以使用无人船进行测量,但表观缺陷依旧要使用潜水员进行作业,无法一次入水兼容多个作业内容。

五、解决方案

获取相关行业详细资料欢迎联系我司解决方案工程师!


留言咨询

提交

信息提交后,将有专人联系您!